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观摩省高校集体备课会
发布时间: 2023-09-19 浏览次数: 13

9月17日,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主办、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发中心、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戴锐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江苏省普通本科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集体备课会暨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全体教师线上参会,以观看直播方式观摩学习。

会上,来自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优秀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副主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和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委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进行教学展示点评及主旨发言。

陈大文指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要正确处理“三大关系”。一是“纵横关系”,平衡各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避免高校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有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二是“师生关系”,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营造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三是“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以“教材”为基本遵循,以“教育部统一课件”为主要参考,结合授课对象实际情况找准教学重难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作使用课件,推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代玉启指出,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储备丰富的理论类、实践类、政策类教学资源,以“重”代“轻”,关注、深挖课程中开放的理论问题,重点突破前沿问题。他认为,“教学”和“科研”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离开科研进行教学,也不能离开教学进行科研,要真正做到“教研一体”。他强调,教研工作要融入社会问题,关注社会运行状况,在对社会环境追踪、追溯的基础上了解与学生相关的社会问题,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和预测性,进而深入解读、研究学生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提升教研工作前瞻性和质效。他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相结合,在把握学科边界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研究,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老话新说”“大话小说”“硬话软说”,做新时代的“教书匠”“研究员”“宣讲家”“践行者”。

参加此次省高校集体备课会,不仅为课程组日常教研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课程组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鲜经验。会后,课程组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将结合自身教研实际,及时反思教研工作,客观分析教研得失,创造性地探索课堂教学质效提升路径,不断为课程建设增添“新内容”、拓展“新思路”、助推“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甜甜/文摄 熊焱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