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4年“行走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24-08-19 浏览次数: 13

8月12日至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叶雷、陈璐、成方、钟倩华带领团中央项目“延安精神”宣讲团学生前往西安、延安,开展思政课教师暑期国内考察和“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期间,大家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6个革命旧址。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沉浸式观看视频和展品、图片边看边学,认真学习一段段红色历史的背景、历程和革命成果,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简陋的办公设施、泛黄的文件资料,无不默默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红色驿站”,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默默奋斗的地方。讲解员生动讲述着“七贤庄”的故事,让老一辈革命家的“八办”岁月恍如眼前、入耳入心。

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紧依延河,与延安城隔河相望。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王家坪是中央军委驻地,是延安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重要决策指挥中心。走进毛泽东同志的旧居,陈设简朴,桌上摊开的书籍无声地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延安岁月。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大家偶遇在此学习的年仅7岁的小讲解员,听取小讲解员讲述毛泽东在王家坪窑洞认真思考国内国际形势、撰写重要文章的历史故事,共同交流了彼此关于宣讲的心得体会。

8月14日上午,大家走进梁家河,重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梁家河村史馆里,“走进梁家河”“知青下乡”“青春砥砺”“光辉足迹”“故土情深”“逐梦之路”六个板块内容,呈现了乡村的发展历程,从籍籍无名、贫困落后的小乡村到全国闻名的文明村,每一程都镌刻着奋斗与拼搏的印记。大家参观了淤地坝、知青井、铁业社、沼气池,叶雷老师在知青窑洞中向学生们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开建沼气池的故事,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学生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知苦不怕苦,知难不怕难,将青春之我投入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

8月14日下午,大家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了解和学习党在延安时期光辉历史的重要窗口,是一本立体教科书。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13个春秋,具象化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据讲解员介绍,纪念馆拥有馆藏文物3.6万件(套)、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以及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面对这些红色资源,那一段段艰苦卓绝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让学生们感慨万千。朱有文表示:“延安精神,既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我心中充满了对先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更加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珍惜和平年代,也激励我将延安精神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实践研学的最后一站,大家来到了南泥湾。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叶雷老师让学生们带着“大生产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进行参观学习,详细为学生们讲解边区经济建设的内容,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下,呈现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在展馆内,学生们对展示的民谣歌曲颇感兴趣,“窑洞草房好军营,茅草床铺软腾腾;三尺厚雪绫罗被,茂密森林好屯军”“早上吃了四个菜,午饭又吃油炸糕,大米饭,米线馍,我的生活改善了”等词句,展现了三五九旅战士们在南泥湾留下的奋斗印记。走出纪念馆,在青青稻田边,望着新时代新景象,大家情不自禁唱起了经典歌曲《南泥湾》,从“处处是荒山的烂泥湾”到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这其中蕴含的南泥湾精神,如歌声一般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将“行走的思政课”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坚持和探索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上好暑期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感悟初心、强化使命,接受精神洗礼、思想淬炼;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赓续红色血脉,青年挺膺前行。”延安是永不熄灭的灯塔,新时代青年要跟随灯塔照映的方向勇毅前行,让红色基因成为未来人生征程上的信仰和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钟倩华/文图  熊焱生/审核)